“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大气污染防治的大背景下,我市近年来大力培育和生成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一些县市把秸秆利用产业列入“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这一产业,各界一致看好——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秸秆焚烧和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大气质量;有利于秸秆变废为宝,为农民开辟增收渠道;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 经济总量。然而,这一产业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生产成本高、利润低,秸秆利用率不高,致使这一产业叫好不叫座。如何让这一产业既叫好又叫座,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从“42.7%”到“85%”前路漫漫多种因素制约三年行期
就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来看,市发改委的消息显示,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42.7%。无论按照实际利用率来看,还是比照省政府确定的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的目标,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我市玉米秸秆、稻草、大豆秸秆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依据统计年鉴粮食产量,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480万吨(不含玉米芯、稻壳),其中玉米秸秆370万吨,水稻秸秆95万吨,大豆秆等秸秆15万吨。依托这一丰富的资源,我市按照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和工业原料化“五化”路径,培育和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到去年底,我市秸秆综合利用量20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42.7%,其中能源化利用57万吨,占11.9%;肥料化利用63万吨,占13.1%;饲料化利用77万吨,占16%;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8万吨,占1.7%。从“五化”各具体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看,只有秸秆能源化利用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其他“四化”利用再增长空间较小。
上述情况显示,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有待提升,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秸秆产生源头看,虽然我市多次组织环保,县(市)区及乡镇村等部门加大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但农民受传统田间作业方式思想影响较深,春秋两季在黑天或无监管的时段区域,仍然焚烧大量秸秆。去年,我市产生的秸秆有四分之一被农民在田间焚烧。我市外县一位农户种植了50多公顷玉米,每年秋收后产生的秸秆除了留足自家烧火外,大部分秸秆被他就地焚烧了。而距离他家玉米地只有几千米的地方就有一家大型秸秆回收加工企业,秸秆回收价格是每吨160元。为什么放着数额不菲的卖秸秆牧入不挣呢?“活儿太多,忙不过来。”他的回答代表了一些农户的心理。
秸秆加工成本过高也是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原料上看,秸秆在地点上分布过于分散,运输成本高;从时间上来看,季节性强,收储集中于秋春一两个月时间;从存放上看,场地火灾危险性大,消防支出大;从秸秆燃料产品需求上看,绝大多数用户在10月底到第二年4月的供热期间使用。这样,企业在每年5月到9月期间就出现半年的产品库存积压,出现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按照我们公司年产5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计算,年消耗秸秆近10万吨。这10万吨秸秆要占用场地1.4万平方米。企业哪有这么大地方?即使有,消防投入多少才能保证不着火啊?想想都可怕,何况去做。同时,我们有近3万吨产品要在企业积压半年以上,占用资金1500万元,加上原料库存,企业需要流动资金2000万元到2200万元,这对于本来利润很低的企业来说,很难承受。”舒兰市聚峰生物再生能源公司负责人说。
秸秆产品市场需求不旺,是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成本高,生物质燃料价格高于煤炭等传统燃料。在煤炭价格一降再降的当下,同等热值的煤炭价格比生物质燃料低30%甚至50%,用户很难接受生物质然料。因此生物质燃料竞争不过煤炭,市场份额不高“我们这儿供热面积是1600平方米,烧煤供热的总费用是一年7万元左右,要烧生物质燃料就得10多万元。没有政府的强制要求和扶持,谁会多花钱买生物质燃料?”蛟河市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单位负责人说。此外,我市取缔燃煤锅炉的力度还不够大,燃煤锅炉使用的比例依然很大。
政策扶持48个重点项目集体发力综合施策提前蓄势
针对上述问题,我市正在综合施策,力促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做大做强。
在生产和需求上,我市不断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推进秸秆收储、成型燃料加工、秸秆集中供热、发电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最大限度地消耗秸秆。去年以来,我市推进和落地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48个,项目总投资53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44个,竣工投产23个项目。蛟河凯迪电厂2台30MW机组已投产运营4年,桦甸凯迪电厂2台30MW机组、磐石宏日生物质热电联产一期、高新北区职教园区120万平方米生物质供热和丰满小白山30万平方米秸秆集中供热项目陆续竣工试运行。丰满区旺起镇灾后重建小区秸秆供热改造、目邑区左家镇秸秆供热和桦皮厂镇秸秆供热改造、舒兰市文体中心秸秆供热改造、蛟河天岗开发区秸秆供热改造等一批乡镇秸秆利用项目相继投产运营。舒兰市天众合再生能源公司、蛟河市守庆新能源公司等15个秸秆成型燃料加工项目先后投产。昌邑区黑牛圈奶牛养殖合作社、德鑫农业公司、蓝天新能源公司、倍源新台宦源公司等12个秸秆收储基地先后建成。我市生物质锅炉达到70台(463蒸吨),年消耗秸秆能力22万吨。
在政策扶持上,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积极性。去年,我市制定下发了《吉林市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方案>,出台了《吉林市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2017年起,我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秸秆能源化项目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是秸秆收储站点按照收储量补贴20元/吨,秸秆打包及固化成型设备按照购置价格补贴15%,秸秆供热试点按照生物质锅炉吨位补贴5万元/蒸吨,供热按照面积补贴5元/平方米;其中船营区、昌邑区开展秸秆打包收储试点工作,对试点区域的秸秆收储企业按收储量补贴30元/吨。同时,我市设立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基金,已设立一个总额为2亿元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基金池,采取股权投入、明股实债等方式,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建设。
与新增秸秆加工企业和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同步,我市还加快完善秸秆产业链,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首先发挥国有资本的平台支撑作用。吉林市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吉林市环境保护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其负责城区秸秆收储、加工、利用体系建设。备县(市)单独成立全资的新能源公司或者混合所有制公司,由其负责辖区的秸秆收储加工体系建设。乡村建立秸秆收储运合作社,由其负责本区域的秸秆收储运工作。环投公司和县(市)新台宦源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秸秆收储协议,确保合作社收储秸秆全部收购。目前,我市已筛选和推进18个乡镇级秸秆加工点,覆盖4个城区、2个开发区、5个县(市)167个村。
在新生投产企业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市秸秆企业也在加快发展。蛟河市守庆新能源公司已经开始探索实施秸秆就地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实践,在新站镇的复兴村,拉法街的海青村与村集体合作建设秸秆成型燃料加工基地,就地回收和加工以村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半径5公里到8公里内的玉米秸秆,达产达效后年可消耗秸秆总量2万吨。蛟河凯迪电厂在距离较远的漂河镇新春村、舒兰市新安乡、永吉县口前镇务本村,建立2级秸秆存料场,在榆树市与一个玉米专业合作社合资购置10多台秸秆收集打捆机和大型运输车,将合作社社员和周边农户的秸秆统一收集打捆。由于采取规模集约化回收,合作社不仅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社员创造了几十万元的秸秆收入。
未来发展路径清晰今年锁定新目标:综合利用率达60%
经过各方积极行动,我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初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模式和目标——以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为支撑,构建秸秆发电、秸秆供热试点带动秸秆打包收储、秸秆成堑燃料加工、生物质锅炉及户用炉具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以市、县平台公司为主导,大力建设村级秸秆收储加工项目,把秸秆能源化利用作为税贫攻坚、减少雾霾污染、美化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全市逐步形成覆盖县、乡、村完整的秸秆收储加工、产销互通的网络体系,力争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
今年全年,我市将实施三大改造工程。一是实施松花湖及沿线区域硅秆生物质供热改造工程,实现环保排放,美化沿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形象。二是实施城乡接合部、城市棚户区生物质供热改造工程,采用招投标方式,对我市城乡接合部、城区棚户区8000多户及外县(市)棚户区5500多户进行生物质供热改造,改善居民采暖条件,减少散煤环境污染。三是实施乡镇秸秆集中供热改造工程,以城乡淘汰燃煤小锅炉为契机,支持我市乡镇建设中小型秸秆生物质榘中供热项目,鼓励在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乡镇政府进行燃煤锅炉改造,实现生物质锅炉替代工程。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秸秆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在保障蛟河凯迪电厂和桦甸凯迪电厂平稳生产运营的基础上,加快桦甸干亿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宏日新能源磐石开发区生物质热电联产二期项目建设;推进长春成泰热力公司左家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启迪桑德环保公司船营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神源环保公司龙潭生物质绝氧热解热电炭多联产项目、恒联精密铸造公司磐石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决获得核准批复。
此外,我市还在加快秸秆户用炉具的推广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以秸秆成型燃料和高效低排放秸秆成型燃料炉具替代现有土灶、烧煤大灶、烧煤炊事采暖炉具,解决农户日常做饭、取暖用能问题;在农村推广普及秸秆成型燃料炉具入户工程,引导农户采用秸秆置换成型燃料为主、购买为辅的方式消化秸秆;选择具备建设加工点的村,开展秸秆颗粒清洁炉具采暖试点工作,由乡镇统一组织招标采购炉具,整村整屯推广炉具,与农户签订长期收集秸秆和供应燃料协议,并做好炉具售后服务工作。
前路虽然漫长,但是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多方合力下,相信我市秸秆综合剩用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