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桦甸市新能源产业又添新“成员”,万吨级秸秆生物质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北京三聚净宇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新能源产业园区。
北京三聚净宇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2亿元,预计年可消化秸秆6万吨,生产复合炭基肥5万吨。该项目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生产出来的复合炭基肥,可有效改善耕地土壤结构、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截至目前,桦甸市已落户综合利用秸秆用于发电、供暖、生产炭基肥和食用菌基料企业四家,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吃”掉农作物秸秆50万吨以上,占到全市农作物秸秆总量的一半左右。
去年以来,桦甸市围绕“431”产业发展体系,针对生态能源、医药食品、旅游开发等领域,实施“扣门”招商取得丰硕成果。其中,秸秆能源化转换成为招商引资工作新“亮点”。先后签约落地的4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顺利,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投资8亿元,年底前1台机组发电,年可发电4.5亿度,年消耗秸秆25万吨以上;由北京仟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仟亿达生物质多联产项目,年发电量4200万度,年产生物质炭2万~3万吨,可提供约5万平方米采暖面积当量的热水,消耗掉农作物秸秆8万吨。不仅如此,投资3亿元的白云食用菌系列产品项目、龙林年产1.5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群力年产3万吨生物质颗粒项目等一批“吃”秸秆大户也纷纷落地。此外,桦甸市还通过实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燃煤锅炉改造项目,使农田秸秆代替燃煤成为新型燃料。
桦甸市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在发展种植业中,今年在公吉、横道河子、八道河子、红石等乡镇、街道建立了炭基肥示范田推广试点。据统计,每亩炭基肥示范田可使农民增加收入80多元。
“秸秆炭基肥不仅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改善大气污染,还能改良土壤结构,今年我家水稻就比往年增产了8%以上。”说起秸秆综合利用,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农民杨振东好像农业专家一样介绍起来。
桦甸市养殖业规模较大,在发展养殖业中,他们同样重视秸秆综合利用。这个市引导农民将秸秆有序转出农田,通过秸秆粉碎压缩打包机,将秸秆转运到发电厂和炭基肥厂,转化为燃料和肥料,借助国家青黄贮政策,积极推广发酵饲料应用技术,鼓励金牛牧业、毛驴养殖等规模养殖场和饲料加工企业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引导群众利用秸秆发酵饲料搞养殖,在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
桦甸市围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出题目、想办法,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而且还使秸秆变废为宝,走上了一条秸秆综合利用生态环保、增值生效的发展路子。如今,农田秸秆俨然成了桦甸绿色产业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