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3日 星期四 五月十九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机合作社健步迈向新时代

——数量快速增长、实力大幅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日期: 2017-10-25  来源:中国农机新闻网   点击

 

  农机服务是服务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代表,是农民最需要和最喜欢的社会化服务之一。农民合作社从事的行业中,农机服务是一项较为重要的门类,关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常作为重要指标重点监测。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在打造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中具有“引擎”功能,在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的来看,农机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到3.44万个,到2016年达到6.32万家,增长1.8倍。

  二是实力大幅提升。农机合作社在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方面,成为了主要载体。据初步统计,新增的高性能机具80%以上的都由农机合作社率先购置并投入使用,农机农艺新技术多数是通过农机合作社先行示范和传播推广。农机作为先进机械技术、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的集成载体,具有标准化、高效率、低成本应用的特征,显著缩短了技术传播的链条,减少了技术到位率对农业生产者个体素质的依赖。

  三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机服务组织具备比较强的装备实力、服务能力,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担当了重要角色。全国总体上,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农机作业面积的三分之二。很多平原地区的县市,仅农机合作社可以承担本地70%以上的农田作业量,帮助众多农户包括家庭农场解决农忙缺劳力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显著减少机械重复购置。

  四是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机合作社以先进生产工具为依托,在适度规模经营中起到了催化剂作用。通过订单作业、农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规模服务、规模经营,机械作业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优势得以发挥,一些农机合作社正在成为既是为小农户及种养大户配套开展农机作业的新型服务主体,又是自身开展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经营主体“双主体”,成为以农机服务为主的职业农民。农机合作社日益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为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整合了劳动力、装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物质装备支撑,推动了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化经营、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的转变。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既让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享受到机械化的便利,也让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解决了劳动生产率的瓶颈难题。越是规模化经营,越需要社会化服务;越是市场化程度高,越需要社会化服务;越是新型市场主体,越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发展的飞跃,离不开农机社会化服务。

  五年来,在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工作中,我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五条:

  (一)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机合作社创建形式多元化。各地农机部门结合实际,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市场主体创办农机合作社。从创建形式上看,目前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农机大户合作型。主要是由几个具备一定实力的农机大户共同创建,忙时合作,闲时单干,以劳动合作为主,属于松散型联合。这类合作社创建的门槛比较低,在大多数地区仍比较常见。二是农村能人带动型。主要是由农村群众中威望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致富能手或村干部,带动几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共同出资创建。这类合作社具有资金雄厚、经营灵活、管理高效的特点,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认识度较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三是农村集体领办型。主要是由村委会牵头,以村集体原有的农机站、机耕队为依托创建。这类合作社对入社机械实行统一管理调配,主要为本村农田提供耕、种、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有利于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工商企业兴办型。主要是由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机制造商、经销商或农业龙头企业发起创建,吸收农户入社,并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技术和经营服务。山东省全泉农机合作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类合作社具有经营管理优势,可实现入社成员和工商企业“合作双赢”。五是合作社联办型。各地还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组建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宁波市田螺山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就是很好的范例。这类合作社通过强强联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规模,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总之,农民是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社怎么建,都应由农民说了算。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创办农机合作社,让合作社成为农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二)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推进服务方式市场化。为适应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地以发挥机具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提供“订单式”服务。合作社统一制定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等作业服务标准,以“订单”的形式供农户选择。农户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单项或多项、组合式服务,并按作业量向合作社支付服务费。安徽省焦魁农机合作社开展的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就是比较常见的“订单式”服务,可以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增加作业面积,提高机具利用率。二是提供“托管式”服务。一些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办企业的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托管给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根据托管协议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等全程农机作业服务。收获的粮食作物归农户所有,合作社获得以粮食或现金结算的托管费。例如,河北省天道益农农机合作社以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专业服务为三大支撑点,实行农机、农资、农艺融合,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提供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以全程机械化为载体,建成了玉米小麦从种子、农药、化肥,农艺、农机、烘干、收储,销售八个环节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实现了从种到收的”一站式”服务。三是提供“承包式”服务。合作社通过依法流转农民的土地,把分散地块连起来承包经营,所有产出归合作社所有,但合作社需按约定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金。山东省临沂的育新、恒丰、众利农机合作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通过社员“带地入社”等方式,在成方连片土地上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作业、统一管理服务,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推出了自有的大米品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这些农机合作社也从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单一主体”向既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又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双主体”转变。总之,通过推行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多种服务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户的生产需要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市场化合作机制,实现了合作社成员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坚持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要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扶持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一是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要求,扶持农机户发展成为农机专业户,引导农机户和农户采取带机具、土地、资金、技术入社等多种方式创建农机合作社等服务实体,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二是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开展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等服务项目,全产业链获取服务与经营收益,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三是积极推动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股份制作业公司、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大合作、大联合、大发展。四是支持引导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农机服务组织拓展升级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农业生产提供耕种收管全环节机械作业服务及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机维修、产后烘干加工、农产品销售对接等综合服务。

  (四)坚持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发展。要以农机户为基础,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农机作业、维修、供应服务为内容,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建立起“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培育农机作业市场。以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为基础,以农机合作社、股份制作业公司为重点,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托管等服务形式,鼓励各类农机服务市场主体为其他农业生产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的农机作业服务。二是培育农机维修市场。以等级农机维修点为基础,以农机合作社维修间和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网点为重点,以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为方向,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服务规范、便捷高效”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机用户提供及时、周到、优质的服务。三是培育农机供应市场。以区域性农机销售市场为基础,以农机企业营销网络为重点,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健全遍布城乡的农机销售和零配件供应网络,推出一批诚信守法、服务周到的农机流通品牌店。四是发展农机中介服务。以农机经纪人为基础,以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服务协会为重点,开展跨区作业的引机派机、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在农机服务的供需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五是发展农机租赁服务。通过金融租赁等方式,支持农机制造企业、经销商等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农机租赁业务,满足农民对农机的利用和投资需求。六是推进互联网+农机社会化服务应用。完善全国农机服务直通车平台,引导农机产销维修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互联网+农机销售、维修、作业等服务新模式,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效能。

  (五)坚持培养新型服务人才,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提升。农机实用人才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是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第一支撑,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决定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质量。要按照“政策扶持、多元投入、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一是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强农机手的培训。开展新型农机手专项培训,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业质量方面的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手。二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加强农机职业经理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机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重点加强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领头人的培训,使之成为既懂生产又善管理的新型农机职业经理人,增强其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能力。争取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农村、投身农机化,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手机扫描可直接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