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标准农田改造,仍在不断推进,原有的一些老旧农机,已经不再适合新地貌、新形势。此时,在农机行业推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淘汰一些老旧农机,正是恰逢其时。农机“产、销、用”三方群体,或可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不要只盯着农机N大件
从多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推动方案》,显而易见的老旧农机种类有:拖拉机、小麦收、水稻收、玉米收。这几种农机,属于业界公认的传统农机“四大件”。部分地区还有水稻插秧机(抛秧机)等地方特色的农机种类。
不过,这几种农机是单台价格偏高的机型。契合了农机360网统计的“农机销售额排行榜”前五名。众所周知,传统农机N大件,早已纳入全国性、各省区“老旧农机报废更新”重点名单,而且也有明确的回收单位、报废等级测算、折旧金额等一系列可执行办法。
已经有了几乎完备的报废更新办法,传统农机N大件,推行老旧农机更新,自然会轻松、顺利很多。不过,其他种类的农机,在面临报废更新,没有章法可循时,应该怎么办?除了按“废铁破烂”贱卖,最好也能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或是有个“折价更新”机制。
市场存量较多的农机也很重要
从农机360网统计的“2023年我国农机销量排行榜”显示:单一年度内,总销量排行前11位的机型中,仅有传统农机N大件的轮式拖拉机,排在第2位。传统农机N大件中,价格偏低的水稻插秧机,名列第12位。其他N大件排在第18位及以后。
很容易看出来,这些排名靠前的农机,多是价格偏低的机型。而且,单一年度内,销量数值就已经很可观了。如果按照“老辈人”的思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要不影响使用,就“凑合”用。不需过多累计,近三年的总存量,就更是个庞大数值。
将上述两个排行榜,结合到一起再看:销量靠前的农机,仅是因为单价较低,似乎让人看不上眼,其实,总销售额也很高!因此,除了常见、常用的农机N大件,农户家中、合作社库房里,保有量较高的其他种类农机,更是此次老旧农机更新的重点。
“大规模”的意义深远
从字面含义去理解“大规模”三字,让人直接想到:地域范围广、受众人数多。其中的地域范围,毫无疑问,肯定是全国各地的重点地区、偏僻地区都不落下。而其中的受众人数,自然是越多越好,有一个算一个。至少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才算得上“大规模”。
那么,这次“以旧换新”行动,落实到农机行业,是偏向“N大件”?还是偏向销量多、单价低的农机具?或是两者平分秋色?其中的尺度把控,又是一场博弈。这次“以旧换新”行动关乎钱袋子!尤其是家中、合作社或农场库房里,有老旧农机的人们,更会极为关切。
好比一个大蛋糕,少数几个人分吃,每个人都能分到一大块。不过,同一个大蛋糕,分吃的人数多了,每个人就只能分到一小块。这里的大块蛋糕,对应单价较高的农机N大件;小块蛋糕,对应单价较低的中小型农机具。为了体现“大规模”理念,笔者更赞成后者。
透过数据推敲时局和市场
目前,我国的务农总人口依然很多,而且大部分较为分散或偏远。他们手里的中小型老旧农机、农具存量,不亚于重点农业地区。从上述的统计排行,就可窥见一斑。对市场存量较多、价格偏低的中小型农机具,开展“以旧换新”行动,更能体现“大规模”的深意。
为什么价格偏低的农机、农具销量这么多?大家心知肚明,除了少数试点、特殊情况外,大多数务农人员,消费能力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地形地貌,比如丘陵山区等,不宜、不易进行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大中型农机、农具不适用,只适用偏小型农机。
不过,这也正迎合了前些年高层提出,保护“小农户”权益的政策。还有近几年推行“一大一小”农业装备研发,其中“一小”农机的鼓励政策。先提出保障“小农户”权益,再鼓励为他们研发偏小型农机,然后就是让他们淘汰老旧农机,用得起新研发的适用农机。
以“质”抢市场,以“量”赚利润
“以旧换新”行动,重点在“换新”。农机用户心中的新机,不仅是刚出厂不久、从未使用过,更希望是创新型、先进型、适用型、耐用型的新农机。如果还是以前的老机型,甚至品质粗制滥造,买回去刚新鲜几天就坏掉,连老旧农机都不如,估计很难让用户满意。
所以说,这次“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对农机厂家、商家而言,既是商机又是考验。考验农机生产厂家的“内功”:新农机有哪些功能上的创新?是否加入物联网、人工智能、远程操控等功能?易耗损部件,是否采用更结实、耐用的新型材料?
农机经销商要了解当地“急需换新”老旧农机保有量。否则,即便是选对了适合当地特色机型,而且品质有保障,明显比用户手中的老旧农机,先进、耐用的机型,也同样会错失商机。农机经销商“修炼”对当地农机市场信息敏锐度“外功”,才有以“量”获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