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3日 星期四 五月十九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业植保无人机应用如何去弊存利?

日期: 2017-09-03  来源:农机360网  作者:李勇   点击

   无人机,这个数年前还让人感觉高大上且遥不可及的高端产品,近两年铺天盖地而来,应用领域之广泛、离我们距离之近简直出乎人们的想象,业界分析,2016年称得上无人机爆发年,军用、工业级和民用市场一涌而起,巨大商机吸引着太多人的目光,无人机产业成为了被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blob.png

无人机在农业的应用,重点是植保环节,连续几年来也是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极力推广,市场发展迅猛提速,在传统农机市场持续走低的下滑声中,显示出较旺盛的成长力。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任何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农业植保无人机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和难点,例如:笔者在湖南走访市场时,有经销商讲,一次无人机给稻田喷药时,由于风向原因,药液飘入池塘,造成池鱼死亡……

可以确切地讲,农业植保无人机应用利弊同在,利在哪儿?弊又如何?如何去弊存利?笔者也是多方走访,一探究竟。

 

农业植保无人机应用如何去弊存利?.jpg

资料图

一、利:市场空间大,植保作业安全高效

第一,从发展维度看,我国植保无人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

据报道,我国无人机整体制造特别是在电动旋翼技术上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尤其以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大疆”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更是首屈一指。而在植保无人机环节,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业无人机植保比例不超过3%,90%的手动植保机械承担着70%播种面积的植保任务,相较于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日本,登记在册的田间作业无人机有2346架,操作人员14163人,防治面积96.3万公顷,无人机施药占总施药面积的50%以上;美国也有65%的化学农药采用无人机作业完成喷洒,其中水稻施药作业100%采用航空作业方式。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耕地18亿亩、林地37.98亿亩、牧草地32.92亿亩、园地2.12亿亩,这为农业植保无人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据《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2016试发行)》一书介绍,201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695架,总作业面积426万亩;2015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2324架(31个省统计),总作业面积1152.8万亩,增长幅度分别为234%、170.6%;到2016年6月这一数字增长至4890架,市场前景看好。

植保无人机近年保有量及作业面积一览表

 

指标项目

单位

2014

2015

2016上半年

保有量

 架

695

2324

4890

作业面积

万亩

426

1152.8

——

第二,从作业维度看,无人机安全、高效、喷洒均匀,是规模化作业的首选。

从事农业相关的人都清楚,农药喷洒人工作业必然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人,致死率约20%,这组数字触目惊心,采用无人机作业就可以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不仅如此,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据统计,以载荷为16kg的电动植保无人机为例,每天作业300—500亩,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操作手通过地面遥控器定位对其实施控制,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可有效降低资源成本,另据专业统计,无人机飞防公司作业成本约为10元/亩,相对于人工作业雇人成本降低不少。

二、弊:同质化严重,精准作业多方制约

第一,难逃同质化怪圈,部分产品价格战已开始。

在无人机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不高、行业标准不明确、制造技术易于模仿,巨大的市场需求令制造企业蜂拥而上,产品同质化的诟病也伴随着市场扩张而扩散开来。从理论上讲,无人机主要有五项目关键技术,分别是机体结构设计技术、机体材料技术、飞行控制技术、无线通信遥控技术和无线图像回传技术,这五项目技术支撑着智能型无人机的发展与改进。在实际制造过程中,众多企业相互模仿,一味追求数量和产出速度,抢占市场份额,在技术创新投入精力不足,专业化水平难提升,以植保无人机为例,目前市场常见的分为油动植保无人机和电动植保无人机,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据初步统计,制造企业已经近400家,各品牌技术差异性不大,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市场常见10kg级的植保机型已经进入价格竞争的“红海”。

第二,精准作业、培训、服务,问题不少。

植保无人机固然作业效率高、安全可靠,但是在精准作业环节所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少,比如地形、障碍物、下雨、刮风等会制约无人机正常作业,且无人机喷药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形式,作物叶片下方受药不均匀,喷撒对象适合高秆、密植作物,局限性不小。与此同时,植保无人机作业与各地农艺密切相关,除了专业的服务组织外,企业对合作社、个体用户的培训、售后跟踪服务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再如对药剂的配比、针对不同病虫害的药剂混配等都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植保无人机制造企业来讲,必须具备相对丰富的农业、农资、机械、农艺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对用户进行完善指导、培训,这也是不小的挑战。

三、去弊存利,各方需共同努力

第一,创新核心技术,提升产品多样性。

无人机的便携性、操控性、智能化是决定用户能否正常使用与获得良好体验的关键,制造企业必须围绕着这三点做文章。同样道理,植保无人机必须在几下几个方面加大创新,打造产品差异性:一是,创新设计,提升动力系统的续航能力;二是,优化操控,打造简单、便捷、智能的飞控系统;三是,优化性能,适应低空低量飞行,进一步提升喷雾均匀度(按照国际标准,无人机喷雾不均匀度要求是10%以下,但我国大部分植保无人机喷雾不均匀度高达40-50%),增加产品适应性;四是,对标国际标杆,学习改进,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品质。

第二,选准适用区域,不盲目推广。

由于我国地形多样、土地集约化程度不一、多种类农作物交叉种植等多方因素制约,植保无人机的使用必须因地制宜,大型农场、合作社、农垦、兵团等土地集约化种植程度高的可大力推广,对于地块分散经营的区域要逐步推进,对于丘陵、山区地块要选择性应用,切不可一窝蜂、盲目推广,如果产品不适用,性能再好、效率再高也可能得到用户和市场认可。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能激进,更不能搞成“运动”和“面子工程”。

第三,细化作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及服务,推行持证作业。

针对植保无人机产品的特殊性,相关管理部门、协会组织、制造企业和专业化组织等环节必须高度协同,制定完善的准入、培训、服务、作业等制度体系,让制造、销售、使用全价值链各环节有据可依,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要把用户培训、售后服务作为关键环节,做细、做好、做到位,让这种代表着科技前沿的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让更多的农业从业者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

从长远的发展方向分析,植保无人机是农业进步必不可少的先进设备,相信,伴随着技术持续创新和产品成熟度的进一步提升,必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去弊存利,在改变农业作业模式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出无限的科技魅力!


手机扫描可直接访问本页面